中國經濟:刺激還是改革?
投資依賴癥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難題,用制度經濟學上的術語來說,就是一種路徑依賴的陷阱。只有內生動力才能推動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,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,中國市場將取代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經濟的發動機。?
近日,一張官員親吻批文的照片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評論。5月27日,湛江市市長王中丙走出發改委大門,因近700億元的鋼鐵基地項目得以通過,無法抑制內心的喜悅而親吻了剛剛批復下來的文件。湛江市的項目只是冰山一角,今年前四個月,發改委批復的項目是去年的2倍,經濟增長疲軟之際,注入適當流動性是必要的,但更重要的是經濟結構的深層次調整。
最近一段時間,發改委批復項目的速度明顯加快,一些基建項目開始上馬。人們懷疑大項目能否帶動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,是否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。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,開啟的4萬億刺激計劃,雖然實現了保八的目標,但負面影響也逐漸顯露出來,比如一些低水平項目的重復上馬、地方政府債務飆升、通脹壓力上行等。
與發改委批復項目同時進行的是,鐵道部、銀監會、證監會等部委向民間資本開放,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、鐵路、電信等壟斷行業領域。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命題在于,在政府與市場之間劃定一條界線,實現民資與國資的平權。
刺激,還是改革?的確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抉擇。經濟刺激計劃,看上去很美,但對于市場秩序的自發生成未必是好事。大項目拉動能夠為經濟注入強心針,高樓大廈、橋梁隧道都是看得見、摸得著的成就,能夠吸引大量低端勞動力就業。在消費不振、出口受阻的情況下,投資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動力。而世界銀行的測算表明,過去三十多年中,中國經濟增長中有6到8個百分點源于投資,換言之,投資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三分之二。
投資依賴癥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難題,一直以來未能破解,用制度經濟學上的術語來說,就是一種路徑依賴的陷阱。表面上看,投資旺盛、消費羸弱,而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制度安排。由于投資渠道有限,社會保障不足,居民只能將錢存入銀行,而銀行賺取息差的同時,也愿意向地方政府和國企放貸。投資依賴的背后是對中國居民財富的一種變相分配,如果貨幣市場更加市場化,金融抑制得以解除,投資的沖動自然會受到遏制。
有經濟學家認為,中國新一輪的經濟刺激計劃開始了,此輪刺激計劃雖不會達到2009年的規模,但根據目前審批的項目來看,大約有1-2萬億的額度。每個大項目的背后都是巨額資本的投入、地方GDP的快速增長、官員政績的飄紅,因此,地方政府都有難以遏止的投資沖動。市場經濟,是一只無形的手,而大項目則是政府的有形之手伸入了市場體內,雖然能夠引起短期的興奮,但對于市場自身的發育,助益有限。
財政刺激,本身是政府通過稅收的形式形成財政收入,然后重新分配資金,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眾多問題。首先是稅收的限度問題,征多少稅才算合理,目前中國民營企業稅負過重,經營困難;其次是預算軟約束的問題,由于沒有明確的收益指標限制,投資效率低下,重復建設屢見不鮮,從而造成一些沒有回報的債務。
最近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,今年1-4月份,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,私營企業表現較好,實現利潤4257億元,同比增長20.9%,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4578億元,同比下降9.9%。民企是中國經濟創新的中心,但是其經營環境、融資條件要遠遜于國企或央企。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追趕之后,需要進入一個自主創新的時期,僅僅依靠大項目投資難以實現技術的創新與超越。而創新,則需要給予民間資本更多的空間與自由。
雖然國家部委聯合向民間資本招手,但是投資者反應冷淡。鐵道部負債累累,允許民間資本進入,被人懷疑是為鐵道部的巨額債務買單;放松民間資本在金融領域的限制,但是主要集中于村鎮銀行,而村鎮銀行的資產不足1500億,相比于中國超過100萬億的銀行資產而言,這不過是“茶壺里的風暴”而已。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,需要對民間資本、私營企業以平等的眼光看待,提供一個規范的平臺,無論國企還是私企都是中國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,沒有長子、次子甚至私生子之分,都應該理直氣壯地為中國經濟創新貢獻力量。
只有內生動力才能推動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,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,中國市場將取代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經濟的發動機。僅僅依靠汽車、家電下鄉或者以舊換新這樣的短期刺激政策將財富存量轉化為GDP,不是長久之計。美國在金融危機之后,除了救市以外,還有大規模的減稅行動,以減稅來激發市場的活力,雙管齊下才有助于走出經濟危機的泥潭。而歐元區危機的教訓則是,僅僅依靠緊縮來調整經濟結構,可能會將希臘等“歐豬國家”的經濟逼進死角。
當下中國經濟需要適度的財政投入與市場培育相結合,摒除“刺激經濟”的觀念,一個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和免疫能力,“刺激”本身就是對市場的不信任,有違建設市場經濟的目標。中國經濟的深層次改革應把著力點放在調整經濟結構上。
?